《中国糖尿病杂志》官方网站

20

您的位置:首页 > 指南与共识

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来自:中国糖尿病资讯网  编辑:zhaochun|点击数:|2011-10-09

全世界大约有2.46亿糖尿病患者。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糖尿病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而同时也有确切证据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接近流行病。

 

糖尿病患者如果控制不佳,则可能发生神经系统病变、肾功能衰竭、视力减退、大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甚至截肢。其中,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有报道指出,糖尿病控制不佳与患者的抑郁状态之间有协同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是糖尿病控制的重要障碍。

大规模临床对照试验显示,强化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或延缓其进程。此外,在1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患者中,强化血糖控制也可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在降低血糖水平以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方面没有阈值,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越低,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越低。

即便血糖水平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水平仍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正相关。而且,最近一项由Stettle及其同事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水平的改善均可以明显减少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直到最近,糖尿病治疗的重点仍然是降低HbA1c和空腹血糖水平。但目前研究发现,尽管控制空腹血糖非常必要,但仅此不足以达到最佳的血糖控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为了达到HbA1c目标值,减少餐后血糖水平的波动与控制空腹血糖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餐后血糖及负荷后血糖与其并发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清晰地表明,餐后高血糖与氧化应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内皮功能障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素又都是心血管病变的标志。此外,餐后高血糖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障碍及某些癌症的发生有关。

餐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不同性别的欧洲及亚洲人群中,对基础及负荷后两小时血糖水平进行前瞻性队列分析[DECOPDE(欧洲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共同分析),DECODA(亚洲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共同分析)]发现,相对于空腹血糖水平,负荷后两小时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及全因死亡率更好的预测因子。

Levitan及其同事在对38项前瞻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后证实,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血糖同样可以提高致死和非致死心血管疾病风险,类似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空腹及餐后两小时血糖)与相应事件风险的关系。餐后两小时血糖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线性关系,且无血糖阈值,而空腹血糖的阈值约为5.5 mmol/L (99 mg/dl)。

在巴尔地莫增龄纵向研究中,对1236人平均随访13.4年,以期发现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当空腹血糖水平超过6.1 mmol/L (110 mg/dl)时,全因死亡率明显升高;当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超过7.8 mmol/L (140 mg/dl)时,也出现相应情况。

因此,相对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更强的心血管疾病预测因子,这在女性患者中表现更加明显。

餐后高血糖与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升高相关

众所周知,餐后及负荷后高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但餐后高血糖与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数据尚有限。最近在日本进行的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相对于HbA1c,餐后高血糖能更好地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一项跨区域研究中,调查者入选232例未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餐后高血糖尽管不是糖尿病肾病

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也与其发生相关。

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有关

针对403例非糖尿病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餐后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加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在这项研究中,多元相关分析发现年龄、男性、餐后血糖水平、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餐后高血糖致氧化应激、炎症、内皮功能障碍

研究表明,急性血糖波动比持续性高血糖状态更能触发氧化应激反应,存在餐后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进食诱发的高氧化应激状态。

黏附分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黏附分子水平升高。Cerielo研究小组分别给予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例非糖尿病对照者三种不同饮食(高脂肪饮食、75克糖、75克糖和高脂肪联合饮食),结果发现餐后高血糖及高甘油三脂血症可以独立地影响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E-选择素(E-selectin)水平,并有一定的蓄积作用。

在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异常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口服葡萄糖负荷后出现的急性高血糖状态均可迅速抑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及内皮源性一氧化氮释放。此外有研究表明,正常人出现的急性高血糖可以损害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促进血栓形成,提高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循环水平,延长QT间期。

餐后高血糖与心肌循环灌注减少有关

在一项评价标准混合餐对心肌循环灌注影响的研究中,受试者包括20例非糖尿病者及20例无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在空腹状态下,两组最大充盈流速(MFV)、心肌血容量(MBV)、心肌血流量(MBF)无明显差异;但在餐后阶段,糖尿病患者的MBV、MBF明显降低。

餐后高血糖与癌症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餐后高血糖可能会导致胰腺癌。由35 658人参加的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胰腺癌的死亡率与负荷后血糖水平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在负荷后血糖水平高于11.1 mmol/L (200 mg/dl)的人群中,胰腺癌的发生风险是负荷后血糖低于6.7 mmol/L (121 mg/dl)者的2.15倍,其中男性比女性的相关性更强。胰腺癌的发生风险与餐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在其他研究中也有报道。

餐后高血糖与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有关

餐后高血糖可以影响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认知能力。研究证实,餐后血糖水平的显著升高(>200 mg/dl,11.1mmol/L) 可以损伤患者的执行、反应等总体认知能力。

指 南 推 荐

在避免低血糖的前提下,将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7.8 mmol/L (140 mg/dl)以下;

提倡进行血糖自我监测,这是目前监测患者餐后血糖最可行的方法;

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的同时要频繁监测血糖,以指导治疗,使餐后血糖尽快达标。

上一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一 下一篇: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