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糖尿病资讯网 编辑:zhaochun|点击数:|2010-02-25
【摘要】心血管事件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风险增加2~4倍。在欧美国家,5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约1/3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在香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7岁)在随访5.4年后,4.97%发生了冠心病[1]。糖尿病诊断10年后死亡原因的排序分别是:肿瘤(20%)、冠心病(20%)、 终末期肾病(10%)、卒中(10%)[2]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和缺血性疾病中起核心作用。血小板在内皮损伤后数秒即通过糖蛋白Ia/Ⅱa受体黏附在胶原纤维上。接着,血小板活化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如血栓素A2(TXA2)、凝血酶原、二磷酸腺苷等。这些物质通过各自的受体进一步活化血小板,最终通过激活糖蛋白Ⅱ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高血糖可导致血小板糖蛋白的非酶性糖基化,使细胞的聚集能力增加;蛋白激酶C的激活和氧化应激可导致花生四烯酸产生血栓素增加;氧化应激可激活NF-κB,导致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黏附分子表达增加。所以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能力都较非糖尿病患者高[3-4],这是其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COX)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G2和H2,在血小板中前列腺素G2和H2进一步转化为TXA2。TXA2是一种强烈促进血小板凝集和血管收缩的物质。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COX,减少TXA2的生成。因此,理论上阿司匹林对糖尿病心血管病变防治是有益的,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益处及风险目前仍存在争议。
版权所有:《中国糖尿病杂志》社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88505683
中国糖尿病杂志社版权所 京ICP备11029051号-1 Powered by JiuduCMS 技术支持:九度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