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糖尿病资讯网 编辑:zhaochun|点击数:|2010-02-25
在庆祝建国60周年喜庆的日子里,回顾我国糖尿病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仅从一个医学事业侧面反映出60年来我国的百业兴旺与成就。尽管糖尿病是一个古老而常见的疾病,但建国前谈不上对它的重视和研究。解放前我国第一篇西医关于糖尿病的论文是我国著名内科学家和糖尿病学奠基人王叔咸教授发表在1938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1]。建国初期50年代,我国从事内分泌—代谢研究的老一辈专家王叔咸、朱宪彝、刘士豪等在北京首次主办了关于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专题座谈会,对临床医师认识糖尿病起了促进作用。1959年,我国著名糖尿病学者上海华山医院的钟学礼教授为建国十周年撰写的《十年来有关糖尿病研究成就》[2]一文,对建国十年来的文章作了概括和回顾。在此基础上,60年代初刚掀起的新一轮糖尿病研究又因文化大革命而夭折,如当年卫生部刚批准成立的由王叔咸教授领导的国家重点研究室——临床代谢研究室(同期批准的还有上海邝安堃教授领导的临床内分泌研究室)停顿了,当时由协和医院池芝盛教授牵头的北京糖尿病协作组也散了。不仅如此,文革中在卫生部被批为“老爷卫生部”的同时,糖尿病也被戴上资产阶级帽子,成了“资产阶级老爷病”。在那个是非颠倒、思想混乱的年头,谁还敢公然对糖尿病研究感兴趣。直到“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1978年党中央适时召开了被誉为“科学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才开始恢复糖尿病方面的学术活动,并于1979年由池芝盛教授牵头在卫生部支持下召开了在我国糖尿病防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兰州会议”。这次会议对我国糖尿病防治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次会议不仅是文革后而且也是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糖尿病专题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综合国内各地血糖资料,第一次提出中国人空腹血糖截点为125 mg/dl(6.9 mmol/L),即通称“兰州会议标准”[3]。这个空腹血糖截点与以后ADA 1977年提出、WHO 1999年采纳并沿用至今的空腹血糖截点[126 mg/dl(7 mmol/L)]是一致的。兰州会议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动员和组织进行全国糖尿病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这次调查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包含14省市近30万人的糖尿病患病率数据,即1980年由钟学礼教授牵头代表全国协作组报告的糖尿病患病率0.67%(按WHO标准和人口标化后)[4]。这次大规模的流调,以及随后于1992、1995年进行的全国性流调大大地推动了全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开展[5-6]。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大发展的30年。但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糖尿病患病率也随之大幅上升,促使全国各地对糖尿病防治更加重视,使成立糖尿病学会被提上日程。1987年5月,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的第一次中日糖尿病学术会议期间,我国著名老一辈糖尿病专家池芝盛、蒋国彦、颜纯、钟学礼、严棠、伍汉文、梁荩忠、富朴云等人倡议成立糖尿病学会,并委托池芝盛、钱荣立负责办理申请事宜。经过了三年多的酝酿和克服重重困难,于1990年8月经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通过成立糖尿病学会,由时任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许文博同志召集,由池芝盛、颜纯、钱荣立、朱禧星和潘孝仁5人组成筹备组,池芝盛为组长、钱荣立为副组长负责组建具体事务,终于次年(1991年)10月在上海召开第三次中日糖尿病学术会议期间宣告成立,选举池芝盛为首届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钱荣立为常务副主委,主持学会工作。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的成立,使各地自发分散进行的糖尿病防治工作进入了有组织、协调开展的新阶段。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上升的形势,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糖尿病的防治,为此1995年卫生部专门制定并向全国下发了《1996—2000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6]的红头文件,为因应这个文件的制定,糖尿病学会在WHO直接指导下,按WHO对非传染性疾病流调要求,制定并组织进行了第二次全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取得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全国糖尿病患病率数据[3.21%(1996)][6]。这次调查和2002年由卫生部和科技部领导、预防医学院营养所牵头的全国居民营养调查[7],均证明随着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改善,肥胖和糖尿病患病人数迅速增加,超重和肥胖率高达23.2%,较1992年10年间超重率上升了38.6%,而糖尿病患病率1996年较1980年上升了近5倍。2001年糖尿病学会委托向红丁教授牵头组织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调查,发现我国城市糖尿病患者1/3合并有大小血管并发症,2/3合并有神经病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新形势下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问题[8]。对糖尿病的防治迫在眉睫,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卫生专业人员的糖尿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全国对糖尿病防治的认识水平亟待规范和提高。为此卫生部于2002年初,委托糖尿病学会牵头组织全国糖尿病及相关专业的专家,成立《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小组,历经两年五易其稿,于2003年底完成包括配套的推广教材,2004年初卫生部专门召开《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新闻发布会,同时向全国推广,《指南》推广工作得到欧洲世界糖尿病基金会以及诺和诺德、葛兰素—史克和强生等公司的赞助,在全国分区推广,计划培训3万专业人员并推广到县一级。2007年糖尿病学会在《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和《IDF2005年2型糖尿病指南》基础上增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9]。通过《指南》的推广,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了全国糖尿病诊断和防治工作。对《指南》的推广,成为历届糖尿病学会的一项中心工作,至今全国已有数以千计的专业人员参加过《指南》的培训学习,这有力地推动和提高了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先后成立了糖尿病足病学组、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学组和糖尿病教育护士学组等。特别是在北京儿童医院颜纯教授带领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儿童内分泌—糖尿病专业,几十年来在困难条件下坚持开展儿童糖尿病的研究,率先引入小剂量胰岛素静脉点滴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降低了死亡率,对儿童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对儿童糖尿病的管理教育方面,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绩,先后参加了WHO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调查和国际糖尿病儿童夏令营等活动,目前正在进行中国肥胖儿和儿童2型糖尿病方面的研究[10]。?
“中国模式”和“大庆经验”是我国在开展糖尿病人群防治方面的首创。兰州会议后早在80年代初,池芝盛教授率先在北京酒仙桥地区整合原有高血压防治网建立糖尿病卫生保健网,开展糖尿病社区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WHO专家委员会誉为“中国模式”[11]。1986年由我国临床糖尿病专家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领导的小组在美国著名糖尿病流行病学家P?Bennet 教授合作下,在大庆进行以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危险人群的临床试验,历时6年(1986~1992年)取得了减少糖尿病发病率30%~50%的显著效果[12]。这是国际上第一个随机分组的糖尿病防治试验,首次证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即合理的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可以预防糖尿病,这一结果被国际糖尿病界誉为“大庆经验”,并为此后芬兰DPS(2001)、美国DPP(2002)和日本Kumamoto(2004)类似研究所证实。大庆试验在我国糖尿病专家李光伟教授等领导下继续进行了20年的随访总结(2008),结果干预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下降了43%,而未干预人群20年间92%发生了糖尿病[13]。无论“大庆经验”还是国外试验都证明生活方式对糖尿病防治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但生活方式干预的落实,关键是要大力持久地进行糖尿病防治教育,不仅是对糖尿病危险人群,也包括普遍的社会教育,为此2006年联合国通过大会决议将“世界糖尿病日(WDD)”定为“联合国世界糖尿病日”[14],以此动员政府机构、事业社团和企业各方力量广泛开展糖尿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糖尿病学会与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于1992年起,首先在国内举办了世界糖尿病日活动,并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和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等领导出席了这次活动,以此开头带动全国每年在世界糖尿病日进行糖尿病防治宣传,并已成为了制度。
中国糖尿病防治已走向世界。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除“中国模式”与“大庆经验”受国际糖尿病界重视外,我国糖尿病界也加强了与国际糖尿病界的交往与合作。早在糖尿病学会成立前,为因应当时对台斗争的需要,1985年卫生部特批“糖尿病学组”申请加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并由池芝盛和钱荣立代表中国于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IDF?西太区(IDF-WPR)会议上,避开“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问题,成功解决了中国台湾以“中华台北糖尿病学会”名称的入会问题。1987年还达成了与日本关西糖尿病学会牵头共同举办“中日友好糖尿病学术会议”的协议,每2~3年轮流在中国和日本举办。第一次会议于1987年在中国北京香山饭店举行,到会日本代表300余人,这是中华医学会历史上第一个中日双边学术会议,最近一次中日糖尿病会议于2007年在日本广岛举行。20年来中日糖尿病会议不仅是中日糖尿病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促进了两国糖尿病界的友谊,如今日方会议的主要倡导人国际著名糖尿病学者马塲茂明教授和贵田嘉一教授已先后去世,我们会缅怀他们为中日糖尿病学界交流和友谊所作的贡献。另一在我国糖尿病防治历史上的重要外事活动是,1999年第三届委员会通过会外工作于悉尼IDF-WPR委员会上,竞标争得2002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第五届IDF-WPR大会,经过3年在学术上、组织上和资金筹集方面的准备,于2002年5月成功举办了这次大会,来自全世界包括IDF和各国糖尿病界的知名专家1400余人和国内专家共约3000人参加了会议,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院士和全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以及卫生部领导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开幕式。这是迄今首次在国内举办的大型糖尿病国际会议,这次会议让国际糖尿病界了解了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在国际糖尿病界造成很大影响,受到时任IDF两主席的祝贺与赞扬。如今在国际糖尿病学界也有了中国人的话语权,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共同主任纪立农教授成为IDF-WPR糖尿病政策组成员和IDF及IDF-WPR理事。作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于1993年创刊由北京大学主办的《中国糖尿病杂志》,是目前我国糖尿病专业唯一的高级学术核心期刊,在促进国内外糖尿病学术交流方面功不可没。
不可否认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参加全国性糖尿病学术会议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不仅专业队伍在壮大,而且社会上关心糖尿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形势不容乐观,糖尿病学会2007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继续上升,增长的势头并未得到遏制,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4000万,预测到2025年将接近6000万。这些年来,我国糖尿病防治研究工作,从基础到临床也从无到有地蓬勃开展,但和国外比还有差距,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这些是全国糖尿病专业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任道重远,还需要全国糖尿病界同仁在新医改方针指导下,大力开展糖尿病社区防治,团结合作,艰苦努力,争取尽早将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降下来。
版权所有:《中国糖尿病杂志》社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88505683
中国糖尿病杂志社版权所 京ICP备11029051号-1 Powered by JiuduCMS 技术支持:九度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