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糖尿病杂志 编辑:zhaochun|点击数:|2011-05-13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本文对我国科学家完成胰岛素人工合成的过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并对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1953年,美国科学家维格纳奥德首先在人工合成了第一个天然多肽激素,其后英国科学家桑格于1955年测定了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序列,这两项研究成果大大激发了科学家们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热情。195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王应睐、曹天钦、邹承鲁、钮经义、沈昭文等先生的带领下,提出了“世界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的宏伟目标。这一建议立即得到国家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1958年12月底,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全面展开。首先是合成路线的确定。邹承鲁所领导的小组(成员有杜雨苍、张友尚、许根俊、鲁子贤等),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959年国庆节前解决了天然胰岛素的拆分和重组问题,重组胰岛素活性达到其原生物活性的5%左右,从而证明了天然胰岛素结构是A、B多肽链所能形成的所有异构体中最稳定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确定合成路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奠定了基础。但因为当时国家特别强调保密,邹承鲁等人没有立即把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在天然胰岛素拆、合工作快速取得进展的同时,胰岛素A链和B链的合成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1959年底,钮经义所领导的B链合成小组(成员包括龚岳亭、陈常庆、黄惟德、葛麒俊、王克臻、张申碚等)不但掌握了多肽合成各种技术,还将B链的所有的30个氨基酸都联成了小肽,最长的已达到8肽。而北京大学化学系的A链合成小组也做了氨基酸的分离、特殊试剂的合成、分析分离方法的建立等工作。不过,合成胰岛素的A、B链远比最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经过长达7年时间,1965年,我国科学家历尽艰辛,终于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这是人类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蛋白质,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新纪元,在人类认识生命现象的漫长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版权所有:《中国糖尿病杂志》社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88505683
中国糖尿病杂志社版权所 京ICP备11029051号-1 Powered by JiuduCMS 技术支持:九度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