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杂志》官方网站

20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时讯 > 国内

口服胰岛素研发进展

来自:中国糖尿病杂志  编辑:zhaochun|点击数:|2011-05-13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单一针剂类型给长期每日注射的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和身体影响。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包括多种,口服途径是最为传统、方便和易于患者接受的给药方式,但胃肠道消化酶以及膜屏障对大分子蛋白质多肽类药物是近乎不可逾越的障碍。解决的方法是选择合适的载药系统,提高蛋白质多肽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率,同时抑制消化道蛋白酶的作用,近些年的研究突破综述如下:

吸收促进剂和酶抑制剂的选用

此类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多数佐剂会引起肠道粘膜表面变化,导致全身或局部副作用,另外该技术对蛋白质多肽药物活性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

化学修饰和大分子结合物

这种技术仅改变药物的分子特性而不影响上皮细胞,可以避免服药后副作用。但这种方法难免会在合成药物过程中降低药物的生物活性。

载体包裹

载体包裹可以保护药物免遭消化道内蛋白质多肽水解酶的降解,同时将蛋白质多肽药物与药物载体一起经消化道吸收入血。近些年,此类研究有了迅猛的发展。此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固体的纳米颗粒或微粒制剂;一种是类脂膜的脂质体、乳液制剂。脂质体包裹具有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的天然靶向优点。

油相制剂与自乳化体系

载体包裹的方式避免了蛋白质多肽药物活性降低及局部或全身副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给药系统。固体的纳米颗粒制剂或者类脂质膜的脂质体、乳液制剂都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而稳定的乳液前体制剂——大分子蛋白质多肽药物的疏水性溶液油相制剂——可以很好的解决乳液制剂不稳定性问题。油相制剂的双亲性介质能成功地将小分子水溶性药物、蛋白质多肽药物甚至是金属颗粒溶解在油相中。对于蛋白质来说,这种溶液在常温下可以稳定一年以上,反复冻融也不会破坏溶液的结构,说明该体系的稳定性高。

国内有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和香港福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开发的口服胰岛素肠溶胶丸(Insulin Enteric-Coated Soft Capsules),即采用双亲性介质,将动物胰岛素制成了胰岛素油溶液。于2003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临床批件号:2003L02797)。多中心、随机、阳性对照的2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显示该药具有与对照药中效胰岛素注射制剂相当的降糖疗效和安全性。目前,正在进行更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载药系统的各类研究为蛋白质多肽药物口服制剂的研究展现了广阔的前景。然而,目前蛋白质多肽药物口服制剂临床报道极少,阻碍其临床进展的主要原因,仍是生物利用度低、稳定性差。

上一篇:“双C”(CGMCSII)技术新进展 下一篇:人工合成胰岛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