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杂志》官方网站

20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时讯 > 国内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换届大会暨会会议纪要

来自:中国糖尿病杂志  编辑:zhaochun|点击数:|2011-10-10

洪天配 郭立新 高洪伟

作者单位: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洪天配、高洪伟);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郭立新)

一、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换届大会概况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换届会议暨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于2010年7月16日在广州召开。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镜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会员部谢启麟主任主持,分会纪立农会长代表本分会做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与会全体委员对以纪会长为会长的第一届委员会领导班子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后,改选换届筹备工作委员会做了改选换届筹备工作汇报,并进行了新一届委员会的选举。

本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的推荐广泛听取了地方医师协会的意见,经换届改选筹备工作委员会与地方医师协会讨论和协商后确认候选人名单,经过中国医师协会会员部进行资格审核,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8名医师当选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全体委员会经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常委、副会长、会长。郭晓蕙当选为第二届委员会会长,高鑫、纪立农、母义明、宁光、肖海鹏、邢小平、周智广、邹大进(以姓氏拼音排序)当选为副会长,洪天配继续担任第二届委员会总干事,郭立新和陈丽担任副总干事。

郭晓蕙会长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认为本分会在上届会长纪立农的领导下完成了创立的历史任务并做了大量工作,为分会的继续发展开创了很好的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郭会长向全体委员介绍了今后的工作设想,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携手共进,使分会的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后,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镜向新当选的会长、副会长、总干事、副总干事以及部分常委和委员代表颁发了证书。

二、2010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年会概况

2010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年会于2010年7月15日~17日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大会共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了53场专题报告,还安排了病例讨论、卫星会、论文交流、媒体采访等活动。

1.糖尿病、肥胖及其相关问题

(1)1型糖尿病(T1DM):周智广教授介绍了T1DM亚型分型及其临床意义。特发性T1DM的临床表现差异大,一部分有酮症倾向,需要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另有些病例只在特定阶段发生酮症,其后长期不需要胰岛素治疗。暴发性T1DM是T1DM的新亚型,其诊断标准:高血糖症状出现的7d以内发生糖尿病酮症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16 mmol/L,且HbA1c<6.5%;发病时24h尿C-P<10 μg/d或空腹C-P<0.3 ng/ml、餐后C-P<0.6 ng/ml。一旦确诊应予积极抢救,患者可合并多器官损伤,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胰酶及肌酶的变化,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双重糖尿病是T1DM的新表型,胰岛自身抗体阳性,但同时表现为超重或肥胖、胰岛素抵抗,具有T1DM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双重特点。其诊断思路为:存在T1DM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和T2DM的特征如肥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心血管风险、T2DM家族史等。双重糖尿病患者的胰岛自身抗体滴度和MHC遗传易感性均低于经典类型的T1DM患者。罗飞宏教授介绍了T1DM儿童的综合管理,指出长期高血糖导致儿童认知能力的损害,影响情绪和协调能力,影响儿童脑灰质的发育;HbA1c长期控制过低可导致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甚至死亡,反复发作低血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伤和意识障碍。因此,儿童糖尿病亟待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巩纯秀教授讨论了儿童糖尿病合并急性代谢并发症的诊治和管理要点。

(2)2型糖尿病:陆菊明教授与大家分享了T2DM口服降糖药合理选择的经验。目前使用的各种口服降糖药物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bA1c,但尚无充分的证据显示一种药物在减少微血管并发症的疗效方面强于其他药物。二甲双胍因其作用强、不引起低血糖、不增加体重等优点而成为T2DM的一线治疗用药。朱大龙教授演讲的题目为糖尿病血糖控制与并发症的现况和应对策略。翁建平教授介绍了胰岛素降血糖以外的作用。李焱教授讲述了肠道菌群与T2DM之间的关系。胡仁明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巨噬细胞相关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简要介绍了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并阐述了巨噬细胞在T2DM等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3)大血管病变与多重危险因素干预:王继光教授介绍了糖尿病高血压的控制目标和控制策略演变。肖海鹏教授结合临床试验结果和指南解读介绍了阿司匹林在糖尿病大血管防治中的作用,指出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病变的二级预防作用是肯定的,而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似乎不太明显。赵水平教授解读了是否降甘油三酯(TG)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出TG与心血管风险之间关系的现有研究结论尚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田浩明教授介绍了T2DM非传统脂质异常危险因素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T2DM人群的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同龄非糖尿病人群,与长期的高血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等因素密切相关。尽管强化血糖控制、降压治疗及调脂治疗可延缓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但仍留有相当程度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即心血管剩留风险。高TG和低HDL-C是T2DM病常见的血脂异常,都是独立于LDL-C水平之外的心血管事件预测因子,故可能是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4)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糖尿病足:洪天配教授演讲的题目为《糖尿病肾病(DN)的防治策略——仅关注蛋白尿就足够了吗》,系统介绍了DN的自然病程、临床转归、早期筛查、早期诊断等方面的内容,并且重点讨论了DN防治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出强化降糖、降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调脂等多重危险因素干预对于防止DN的发生和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刘瑜玲教授介绍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治疗进展。郭立新教授交流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和诊断方面的经验。关小宏教授和冉兴无教授分别介绍了糖尿病足的分期和多学科合作防治策略。

(5)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减肥手术:邹大进教授介绍了肥胖与肝脏脂肪沉积研究进展。贾伟平教授讲述了新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诊断中的价值。高鑫教授介绍了NAFLD在内分泌代谢科的鉴别诊断和处理的经验。郑成竹教授介绍了手术治疗肥胖进展及对其并发症的认识,从外科医师的角度,提出了手术治疗T2DM的推荐标准:①BMI≥28;②患者年龄≤65岁;③糖尿病病程≤15年;④ 胰岛储备功能在正常下限1/2以上。同时,患者在经历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在充分了解治疗糖尿病的手术方式后,理解并愿意承担手术的潜在并发症风险,理解术后饮食、生活习惯改变的重要性并愿意承受,同时能积极配合术后随访等也被列入患者的选择标准之中。BMI较高的患者的糖尿病缓解率相对更高,年龄小、糖尿病病程短、术前胰岛细胞储备功能好的患者术后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各种术式都存在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糖尿病本身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风险的几率,尤其是当患者同时合并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紊乱综合症时,这种风险将会更大。因此,术前需要充分准备,权衡利弊,对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做出评价。

(6)糖尿病预防策略与糖尿病教育:纪立农教授回顾了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并试图区分干预方法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指出强化生活方式是目前预防糖尿病作用最强且作用最持久的预防手段,是其他预防措施的基石。纪教授还强调,生活方式与干预与其他仅针对血糖代谢环节的干预措施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前者不但预防了高血糖的发生,还可能降低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病变和某些肿瘤的发生风险。目前仅以单项指标(如血糖)作为干预研究的结果可能对制定糖尿病的防控策略具有误导作用。常翠青教授讲述了糖尿病前期的运动干预措施及其临床价值。郭晓蕙教授系统讲述了糖尿病教育的组织和实施,介绍了《中国糖尿病护理及教育指南》的内容。孙子林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从糖尿病教育到自我管理支持——基于糖尿病自我管理学校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糖尿病教育管理网络。

2.甲状腺疾病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内分泌科主任Paul W. Ladenson教授针对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发表了新的见解。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甲状腺的刺激作用导致了一系列甲状腺功能改变,可表现为促甲状腺激素(TSH)的生理性抑制、妊娠一过性甲状腺毒症。在合并葡萄胎或绒毛膜细胞癌时,可表现为明显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在极少的情况下,hCG还可导致家族性妊娠期甲亢,该病是TSH受体突变的结果。妊娠期甲亢主要采用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2%~5%的妊娠妇女可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妊娠妇女甲状腺素的生理需要量增加85%。甲状腺自身抗体与自发性流产和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率增加有关。

单忠艳教授介绍了妊娠妇女的碘营养与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妊娠妇女的碘需求量一般比非妊娠妇女增加50%。2007年,WHO/UNICEF/ICCIDD推荐妊娠妇女的碘摄入量从每天200 μg提高至250 μg。妊娠妇女平均尿碘中位数(MUI)150~249 μg/L为碘营养充足,MUI<150 μg/L为碘缺乏。严重碘缺乏可导致妊娠妇女和胎儿的甲状腺激素缺乏,后代可发生克汀病。严重碘缺乏地区的妊娠妇女必须补碘。妊娠期轻度碘缺乏是否导致妊娠不良结局、是否影响后代的智力发育、是否需要补碘或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邢明照副教授介绍了甲状腺结节的诊疗进展。甲状腺超声检查非常重要,某些超声波特点提示恶性结节的可能。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B)是诊断的金标准,可有效区分大多数患者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从而给患者提供合适的下一步治疗。此外,施秉银教授和姬秋和教授分别介绍了甲亢治疗新模式探索、甲状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3.肾上腺、性腺及下丘脑-垂体疾病

王卫庆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肾上腺性高血压是一个在常规血压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并且讲述了上海瑞金医院的诊治经验。曾正陪教授介绍了嗜铬细胞瘤的诊治进展。线粒体DNA变化和呼吸缺陷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编码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B、D亚单位的SDHD和SDHB基因突变可造成氧感受通路异常,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SDHD基因作为抑癌基因在家族性副神经节瘤的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SDHD基因突变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影响细胞凋亡调控,诱导VEGF转录和表达,促进嗜铬细胞瘤的发生和发展。SDHB相关的嗜铬细胞瘤多见于青年人,多是肾上腺外,只分泌多巴胺。SDHD相关的嗜铬细胞瘤常在头颈部出现,不分泌儿茶酚胺。SDHD、SDHB、VHL及RET等基因的检测有助于多发性、恶性及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18F-DA PET和18F-DOPA PET检查可用于嗜铬细胞瘤的功能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肾上腺外和转移性的嗜铬细胞瘤。除手术治疗外,131I-MIBG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基因治疗将成为治疗的新方向。

李小英教授介绍了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诊治进展。21羟化酶缺陷症(21OHD)是最为常见的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一组资料显示,19例患者(女16例,男3例),平均年龄18岁,女性全部表现有原发性闭经、阴蒂肥大及乳房不发育。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随访显示,皮肤表现最早改变,治疗3月后80%患者出现月经来潮,而乳腺发育和多毛等症状需要较长时间才得以改善。在实验室检查中,17-孕酮和睾酮水平是监测替代治疗效果和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指标。非经典型21OHD在高雄激素血症的妇女中可达1%~10%,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李教授还介绍了1例非经典型21OHD患者存在新的杂合突变的病例,即CYP21基因编码区R356W杂合突变,合并启动子区域-125C/T、-112G/A、-109T/C共3个位点的杂合突变。体外功能实验显示,启动子区域3个位点联合突变使启动子的功能仅保留20%,与其非典型临床表现相吻合。

伍学焱教授演讲的题目为《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诊治进展》。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迁徙障碍和分泌障碍可导致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HH)。GnRHα兴奋试验可用于正常青春发育、青春发育延迟和HH的鉴别诊断,对于评价各类疾病对性腺轴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关于雄激素替代治疗的开始时间,既往认为年龄>16岁并且确诊HH后开始睾酮替代治疗,而目前则认为阴茎对雄激素存在一个敏感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雄激素促进阴茎生长的作用就会减弱。因此,对于小阴茎患者,可以考虑间断小剂量雄激素治疗。HH患者在有生育需求时可以从睾酮替代治疗方案切换到生精治疗方案。生精治疗的原理是模拟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对睾丸的刺激作用。北京协和医院对30余例不同病因导致的HH患者进行了生精治疗,垂体瘤术后患者生精治疗的成功率接近100%,特发性HH患者的成功率为10%~20%,而先天性全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患者的成功率则更低。

顾峰教授介绍了垂体瘤的诊治策略。垂体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3种治疗方法。由于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故每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应该根据垂体瘤大小、激素分泌情况、并发症和共患疾病情况、患者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及患者的经济情况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钟历勇教授介绍了催乳素瘤的临床治疗策略,赵红燕副教授介绍了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治进展。

4.内分泌与生殖健康

乔杰教授介绍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诊断和促排卵治疗。PCOS鹿特丹诊断标准中的高雄激素血症这一项标准可采用高雄激素症来替代,意味着在没有实验室检查的条件下,也可对PCOS进行诊断,但该标准并没有给出高雄激素血症和高雄激素临床表现的明确定义。生活方式改变、减轻体重可改善PCOS患者内分泌环境,减轻痤疮、多毛,恢复正常月经,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克罗米酚是PCOS促排卵的一线药物,存在胰岛素抵抗者可合用二甲双胍,有肾上腺来源的雄激素增高者可加用地塞米松,有甲减者应加用左旋甲状腺素。近年来,二甲双胍也应用于PCOS促排卵辅助治疗,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中胰岛素浓度,进而改善高雄激素血症,调节月经周期,单独应用亦可引起自发排卵。PCOS的手术治疗是楔形切除卵巢,但复发率高,易形成粘连,影响受孕,现已逐渐被淘汰。

杨慧霞教授介绍了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围产期管理。连小兰教授演讲的题目为甲状腺疾病与妊娠。妊娠期甲亢可导致多种产科并发症,如流产、早产、妊娠高血压及胎盘早剥等,导致后代发生异常的危险性增加。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妊娠甲亢是必须的,但药物致畸风险也是存在的。妊娠期甲减同样可导致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即使轻度甲减或亚临床甲减也可导致产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近年来,有关轻度甲减对后代神经精神系统发育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极大关注。因此,对甲减的妊娠妇女应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维持血清TSH在理想范围内。

5.骨质疏松和钙磷代谢疾病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Martha Zeiger教授介绍了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的外科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或“无法确定”时,建议行双侧甲状旁腺探查术。术前应常规与核医学专家一起讨论,尤其是对于那些“阴性”和“无法确定”的扫描结果,应关注细小的变化或“阴影”,从而增加患者进行微创甲状旁腺切除术的机会,避免不必要的双侧甲状旁腺探查术。在甲状旁腺切除术或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中,可见原发性甲旁亢与甲状腺结节合并存在的情况。胡肇衡教授在演讲中对骨转换指标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戴如春副教授从临床角度讲解了骨小梁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夏维波教授介绍了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思路。刘建民教授介绍了糖尿病患者中钙剂或维生素D治疗原则。

6.素质培训、指南解读、病例讨论等方面

香港大学彭永祥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如何做好内分泌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强调只有通过努力做好全面质量管理和加强自身实力,才能确保内分泌专科实验室的存在和发展。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邓利强主任介绍了侵权责任法相关问题及医疗纠纷防范。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唐朝枢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科研基金申请的策略和技巧。母义明教授讲述了《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更新和解读。郭立新教授介绍了《中国高尿酸血症管理指南》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专家共识》。高鑫教授在演讲中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治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陈伟副主任医师介绍了《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全文见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年10月 第18卷 第10期

(本文编辑:董兵)

上一篇:中国“蓝光行动”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活动预告 下一篇:SFDA: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说明书修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