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糖尿病杂志 编辑:zhaochun|点击数:|2011-04-1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许迅教授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从1995年起,潜心10多年探索DR临床防治及发病机制,通过在社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和早期干预,改进对中晚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治疗,有效降低了DR致盲率,并在4个方面获得进展。
1.预防与治疗
研究者建立起首个覆盖率达90.7%的糖尿病防盲社区网络,通过筛查和干预,有效延缓糖尿病患者的视力损伤。在干预4年后,干预社区DR致盲率仅为对照社区样本人群的56%(3.9%对8.5%, P=0.026)。根据糖尿病患者早期视力下降与黄斑水肿的相关性,研究者建立起国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正常参数,解决了黄斑水肿早期诊断、疗效评价缺少敏感指标的难题。
2.DR中晚期防治
研究者提出DR增生膜分型,阐述了DR增生膜与玻璃体后脱离(PVD)的关系;筛选出纤维蛋白溶解酶等安全有效诱导PVD的药物酶;研制出用于DR手术玻璃体填充物的国产膨胀气体;发现采用核心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眼内填充,是减少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切口渗漏的最好术式,并提出术后创口闭合新机制。近5年来,经研究者治疗的3100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手术复位率为97%,视力稳定及提高率为84%。
3.机制研究
研究者揭示了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氧异常增高;活性氧是蛋白激酶C (PKC)和糖基化终末产物(AGE)信号传导通路的一个上游启动因子;PKC的激活又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内皮素-1上调;AGE则是一种独立的DR致病因子。它们共同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组织损伤。
4.药物研究
研究者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保护DR的作用独立于它的抗高血压作用;还揭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具有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功能损伤的作用。
日前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名单揭晓,许讯教授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防治及发病机制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二等奖。
版权所有:《中国糖尿病杂志》社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88505683
中国糖尿病杂志社版权所 京ICP备11029051号-1 Powered by JiuduCMS 技术支持:九度创想